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研究》开题报告缪爱明

文章来源: 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课题类别Z3(教研专项)

《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研究》开题报告

            缪爱明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拔尖:此处指经过专门训练后大部分学生写作的记叙文或在构思、或在立意、或在选材、或在表达等方面超越自我,与同类作文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比较,无可置疑地居于领先或优先地位。

    拔尖型:此处指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在无可置疑地居于领先或优先地位的前提下,教师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反思归类,逐步摸索和掌握到记叙文拔尖的写作规律,并建构出自己的个性化写作思维模型。

    高三记叙文训练:虽然指的是特定阶段和特定文体的系列训练,虽然重在指向高考选拔文的针对性,但不排除在整个高三阶段对其他文体的严格规范的训练,也不排除记叙文本身的常规性训练。

    高三记叙文训练的主要观点、步骤和操作要点:

    主要观点:由于高中学生心智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运用记叙表达方式应该成为也可能成为他们最擅长的写作文体。在高考作文命题立意自定和文体不限的前提下,学生不管作文命题是否适宜运用记叙表达方式,总要在构思的第一时间考虑写作记叙文。物以稀为贵,可以避免雷同,可以借助记叙文的灵气和个性写出新意,超出一般,有利于拿到发展分。

主要训练步骤:定文体,让学生写自己最擅长的记叙文体;学范文,让学生掌握可以运用的规律;自己,让学生盘点自己的习作找优缺点;求突破,让学生规范记叙文写作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有创新色彩。

主要操作要点:科学而灵活地运用好“我─心─虚─实”四个字。1.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重在写活既熟悉又陌生的周围五种人,包括老师、同学、亲友、邻居和路人。2.在运用好道具和情节的前提下,精细地呈现“我”心理活动的流程,着力点在于表达“我”的感悟。3. 在构思、立意、选材、表达等方面确保虚实结合:如果是大而空的题目,需要学会切分概念,注意选材化大为小,立意以小见大;如果是小而实的题目,需要学会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运用好比喻义、象征义,揭示出由此及彼的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深刻意旨;如果是自拟题目,需要确保文章题目和内容之间大小相对,虚实相生;如果记叙文的细节做到了“实”写,切不可忘记环境、气氛的渲染,乃至借助“我”的心理活动流程对文章题目的紧扣和对文章意旨的开拓等“虚”写。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关于高中生思维仍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相关研究理论,国内外非常普遍。就江苏高考而言,近几年来作文命题一直采用的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之形式,但是,从考题答案来看,一直是议论文远远多于记叙文,即使是所谓的文题便于考生撰写记叙文的前提下,也是如此。这方面每年均有大量的阅卷老师借助文章进行统计分析。这种状况似乎与“高中生思维仍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相关研究理论”相悖。然而,笔者认为这是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这种应试教育教学违背了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写作规律。

因为应试教育,导致了高中生记叙文训练的不到位,导致了学生观察、感知、体悟、享受生活的不到位;导致了作文教学中“分数比真情实感来得重要”的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当然,也导致了学生以为议论文说些不痛不痒的人人知道的话,凑足字数就能拿到基础分的错误认识。

因为应试教育,导致了高三学生沉没在汪洋的题海中,学生只知道不停地写些老师们东找西搜拿来的各种各样的作文题,加之所听到的讲评课往往又是就事论事,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导致了高三学生很少有时空并意识到应该多多反思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以便对症下药和扬长避短;导致了学生面临考题只能仓促应战,完全凭着感觉走,很少能够把自己的写作优势发挥出来;当然,也导致了作文水平教学的徘徊不前和考场作文整体素质的下降。

因为应试教育,导致了一些一线语文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写作规律的研究,对“记叙文训练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记叙文写不好的人是绝对写不出优秀的议论文”这些常识性的理解和感悟,已经视同陌生人了;导致了一些常规的记叙文写作技巧的训练落实不到位;当然,也导致了学生认为议论文好写、记叙文难写的错误认识。

三、研究意义

1.促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敞开心扉,表达真情实感,写出有血有肉的记叙文,笑对考场,笑对未来。

2. 促使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

3.促使课题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写作教学规律,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从而大面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热忱。

四、研究目标

让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灵活自如地写人记事,敞开心扉地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立意自定、文体不限”的前提下第一时间选择记叙文接受选拔性考试;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学会扬长避短,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课题组在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反思归类,逐步摸索和掌握到记叙文拔尖的写作规律的同时,也将建构出自己的个性化写作教学思维训练模型。

五、研究内容

1.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熟悉的人(老师、父母、同学、邻居、路人)作为主人公,这样的记叙文容易获得成功之因的探究。

2.不管是什么文题,就写五中熟悉的人,是否会偏离文意?如何在记叙文中自然恰当地表达“我”的感悟和启示?为什么说记叙文中的“我”心理活动曲折的流程呈现出来显得非常重要?

3.怎样自拟出准确、鲜活、生动的文题?怎样使考场题目和个性化的创新立意天衣无缝勾连起来?这些个性化的创新立意的呈现,是否有规律可寻?

4.为什么说要借助鲜活的道具、巧妙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等使你熟悉的五种人成为他人眼中的陌生者?

5.在构思、立意、选材、表达等方面确保学生虚实结合的科学性训练方法的探究。

6.让学生“定文体—学范文—反自己—求突破”操作策略的细化和深入。

六、研究重点

1.虽然只写这五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周围人,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扣题立意,且立意出人意料,又让读者眼前一亮,击节赞赏。

2.让考生认识到在考场上只写记叙文不写议论文的心理疏导和信心提升。

七、研究思路

运用典范的考场作文和学生的现写作文,引领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出来,促使学生在科学有序训练的前提下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举一反三。课题组在正常活动和共享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既让学生“定文体—学范文—反自己—求突破”,同时,也促使成员自身“定学情—学同仁—反自己—求突破”。经过三年的循环往复、举一反三、归类总结、提升完善,形成行之有效的“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的研究策略或模式。

八、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⑴课题人员到位。课题组采用名师工作室方式吸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专业背景和课题研究热情的工作室成员加盟,并采用以成果呈现方式为主要考核内容而进行动态管理的模式。

⑵撰写研究方案。包括:记叙文训练与其他文体训练的比例分配、每次训练的重点、整个高三阶段训练的序列和次数、典型案例的共享方法和措施等等。

⑶方案反馈与修改。课题组成员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行性、开放性等方面考量,对于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明确修改建议,以利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完善研究、提高实效。

⑷撰写开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开题与论证,并根据专家组论证意见与建议,调整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环节明晰,撰写可操作性较强的课题研究实施性方案。

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3年12月):

⑴开设研讨课。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一线,尝试将理论和实践向结合,开设研讨课,分析每堂作文课的成功与不足,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研讨。

⑵学生自我评价。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⑶撰写专题论文。围绕课题,各成员撰写课堂诊断与教学反思,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开展课堂教学。

⑷反思反馈。校内外紧密结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研讨方式,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并主动与教科研工作者、课程专家进行合作、交流。

3.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12月):

⑴撰写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着眼于“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的研究的必要性、实施的合理性和师生成长的有效性。

⑵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出版。出版一套有特色有价值较成熟的“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教辅资料。

⑶终期评价、撰写结题报告,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将专题论文与成果汇编成集,接受专家的评估验收。

九、研究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树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意识,进行行动研究并反思,使得经过专门训练后大部分学生写作的记叙文或在构思、或在立意、或在选材、或在表达等方面超越自我,与同类作文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比较,无可置疑地居于领先或优先地位。

⑵榜样示范法。通过讨论、观摩、展示、评比、演讲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师生的写作教学实践、优化学生的写作生活方式、改善学生的写作生存状态、提高学生的写作生长质量。

⑶理论研讨法。借助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活动,邀请高层次专家进行指导培训,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分阶段的研讨活动。

十、主要观点

由于高中学生心智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运用记叙表达方式应该成为也可能成为他们最擅长的写作文体。在高考作文命题立意自定和文体不限的前提下,学生不管作文命题是否适宜运用记叙表达方式,总要在构思的第一时间考虑写作记叙文。物以稀为贵,可以避免雷同,可以借助记叙文的灵气和个性写出新意,超出一般,有利于拿到发展分。

    十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1.“定文体—学范文—反自己—求突破”四个训练步骤的科学实施。

2.促使学生对“我─心─虚─实”四个操作要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策略实施。

   十二、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

“定文体—学范文—反自己—求突破”四个训练步骤的内涵与实施

论文

20126

缪爱明

“我─心─虚─实”四个操作要点的合理解读与科学实施

论文

20126

缪爱明

 记叙文写作突破攻略

论文

20126

 唐登文

记叙文写作技巧系列指要

论文

20126

  

记叙文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研究

论文

20126

  

最终成果(限3项)

案例汇编

案例

20136

 唐登文

“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研究

专著

201312

缪爱明

结题报告

报告

201312

缪爱明

十三、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主持人为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教科室主任,缪爱明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和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二十余年,一直为10余项省级及以上课题组核心成员或者主持人,其中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重点高中综合性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三十余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较独到和深入的系列研究,也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小学教师培训》、《语文建设》、《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发表了10余理论联系教学实际的论文。该工作室上级每年均拨有充足的研究经费,可以确保研究资料的获得和各类活动的开展。

本课题核心成员大部分为该工作室成员,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思想稳固,专业基础厚实,肯吃苦,善钻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智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崭露头角,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这些成员与主持人之间,已经形成良好的理念一致、合作研讨、同步发展的运作机制。同时,由于主持人曾在两所四星级学校和教育局教科室工作,教科研在本地区发挥着一定的引航作用,其研究内容、研究平台和研究措施必然将得到现单位和原单位其他语文教师的积极关注和踊跃参加,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员至少包括两所四星级学校的语文组大部分语文教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