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陈卫东

文章来源: 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课题编号D/2011/02/393,普教立项)

 

《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陈卫东

 

一、课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学段的学生,是一个生理与心理不够成熟、但又快速成长的群体。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夹杂着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如若分辨不清、定位不准,采用单一的心理矫治方法或单一的德育手段来解决,往往效果不佳。某校处理过的一起“违纪事件”,引起了课题组成员的思考,成了课题选题的触发点。事件是这样的:一段时间内,学生肆意破坏学校公物、时不时还在公物上写脏话,一开始学校德育部门以为是部分学生的品德出了问题,于是采用秘密侦查的手段,抓住了一些违纪学生,并进行了公开处理。但事与愿违,以后的日子里,此类事件频繁发生,没有出现预想的震慑效果。后来,学校政教处通过与违纪学生深入谈心,发现这些学生破坏公物的原因,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加之老师的一些恨铁不成钢的言语刺激,学生以过激的行为损坏了公物,他们的此类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发泄,并不是单纯的品德问题。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学校通过针对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配合爱护公物教育,收效显著,以后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再发生此类事件。“违纪事件”的处理与综合整治,让课题组成员受到了启发,学校德育的“有效”与“高效”,必须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心育是德育的有益补充、增效途径。于是,课题组萌生了研究心育与德育整合、提高德育效益的最初想法。

长期以来,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完全割裂或者混为一谈,弄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在德育中,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形成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对人的素质要素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导致的各种现象,又单纯地看作心理现象。过分夸大心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己经落伍,提出心理教育可以完全代替德育,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教育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德育与心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德育和心育有都是指向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内容、目标、形式和内化的心理机制上都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地方,所以两者的整合是可行的。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德育需要心育的支持和补充;另一方面,心理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

德育需要心育的支持和补充。其一,心育是德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人际交往有障碍,那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其二,心育扩充了德育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当代青少年在时代大潮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忧郁、狭隘、嫉妒、恐怖、残暴、敏感、自卑,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这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不涉及心育,而心育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心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 其一,心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心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和内容虽有其独特之功能,但都是为了落实和服务于大德育,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其二,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点来说,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所制约,如个体对社会的意识,个体对群体的意识,个体对自身的意识等,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总则。因此,心育作为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促进途径,德育的“参与”乃至“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既然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就是它们的整合策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综述

在中国教育制度中,德育工作由来已久,目前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总的表现在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究其原因是德育的低效。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我国已经正式加入WTO,青少年以什么样的道德面貌面对世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空前的现实意义。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繁荣时期。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陆续开展了一些讨论和探索,并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始于对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起步于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尝试,并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一九九四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条新的举措,正式纳入德育工作领域,希望冀此能改善德育工作的现状,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九九九年六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式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二○○二年八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分层、逐步、有序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地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随后,卫生部、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等17部委联合下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对未来八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规划部署,提出了明确的数量指标和工作时间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协调行动,加强领导。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关于学校心育与德育的结合,随着心理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传统德育弊端的较多显现,国内的教育系统开始重视起两大教育力量的整合问题,也有一些成果,如“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同心同德”“以心育促德育”“心育与德育一体化”“心育与德育融合”等众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的所有相关研究更多侧重在两者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意义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对两者结合的策略和整合后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增效研究较少。国外的学者在学校心育与德育整合方面的研究涉猎很少,与本课题相关的“体谅模式”研究较多。该模式倡导从学生实际解答中评判成熟度,把促进学生社会成熟度作为教学依据,使情感教育与发展道德认知力结合起来。本课题旨在从心理教育的视角来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把学校德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整合的自觉性和操作性,更好地为学校的整体管理提供保障。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德育: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即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包含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政治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二是思想教育,即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及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现代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三是品德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教育。四是法制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教育。

心育:心育是心理教育的简称,是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心理健康,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心理教育包含三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培养各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以及其他各种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进行各种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三是维护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受挫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通常所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都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把心育和德育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方法途径、内容目标等多个方面彼此衔接交叉、渗透溶合,实现协同工作、互补共进,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两方面同时施加影响和作用,以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为提高普通高中德育的实效性,更多探索心育在学校教育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作用,将心育与学校德育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全方位融合,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两方面同时施加影响和作用,并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策略,以期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德育理念,变革传统德育的方式,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扭转目前德育工作低效的现状。

通过研究,形成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系统操作策略。

推行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整合模式中,得到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的共同提高。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部分

(一)研究内容

1.中学德育效益现状调查研究

①中学德育效益现状调查

②中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③影响中学德育效益的心理因素分析

2.心育与德育整合的内涵研究

①心育与德育的涵义

②心育与德育的相互关系分析

③心育与德育整合的意义研究

3.心育与德育整合的介入策略研究

①心育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上的介入

②心育在德育途径和方式上的介入

③德育对心育的方向引领

4.心育与德育整合的增效策略研究

①心育与德育整合增效的主要目标

②心育与德育整合增效的主要内容

③心育与德育整合增效的主要途径

5.心育与德育整合的适配策略研究

①心育与德育整合的负面作用

②心育与德育整合的调适

6.心育与德育整合优秀个案研究

(二)研究重点:

1.心育与德育整合的介入策略研究

2.心育与德育整合的增效策略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要求,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文献资料等系列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揭示其规律和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将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硬件资源,搜集国内外有关德育与心育整合的文献资料。筛选、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整合,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成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选择行动研究法,就是要在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逐渐完善“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相关策略。通过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反思、提高,在理论和实践环节上,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

3.案例研究法

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一项事实或一组事件的客观描述,是一种能引发思考、判断、和正确行动的工具。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或片段的描述,一般是学校教育中真实的事件或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研究者对这些“真实事件”或“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本课题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各类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提高相关策略的针对性、贴切性。

七、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时间安排为2011年1月~2011年3月。宣传发动,组成总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实施阶段:时间安排为2011年4月~2015年10月。

第一轮(2011年3月~2011年4月),主要工作:总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11年5月~2013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阶段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2013年9月~2014年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写出一组研究文章;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2014年9月~2015年10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推出论文集;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八、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德育的发展必须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基础,将德育与心育有机融合,坚持知行统一,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从个性与品德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体的意识倾向性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形式,从道德问题的复杂性的分析也不难看出,许多道德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

2.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波孟说:“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标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马斯洛也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与道德原则”。

3.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发展,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人的素质是整体,人的教育也是整体,这是它们可以协同发展的内在依据,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不是指的互相替代,二者既是一种相容关系,也是一种反馈关系。

(二)发展与创新

本课题把学校心育与德育两者整合起来,旨在形成新的“德育—心育”育人机制和模式,探索两者整合后在学校发挥的更强大有效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对整合后增效的研究,使得心育与德育整合的实践探索有了更大的实践价值和意义。对两者反作用调适的研究,也更增强了其推广的可操作性、保障性和生命力。本课题重点在于整合的实际操作的研究,这在中学尤其普通高中是不多见的,有其较大的研究价值。

九、本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较为精良的人员配备

课题主持人陈卫东同志是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他在教育科研领域孜孜以求,发表论文40余篇,3次在省“五四杯”、省“师陶杯”论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十五”“十一五”期间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多名教师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方面的研究专长。课题组核心成员仇敏为南通市区心理学科带头人,先后出版心理类书籍二部,在省级刊物发表各类心理文章及心理案例50多篇,先后参与六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均结题),并获国家级总课题组频发的“社会贡献奖”。

2.较为坚实的实践基础

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研究基础。学校配备了省标图书馆,还与省教科院,南通教科研中心、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关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一贯重视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曾多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完成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与兄弟学校合作的《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介入互动的实践研究》、《心理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等亦均已结题,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与材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成功的保障。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校在大胆探索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心育与德育整合的探索,提出了“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并已形成框架性的研究方案。

3.较为完善的保障条件

①组织周密

本课题由学校政教处主持,心理辅导室和全校各班主任作为研究主体,把研究工作与学校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有丰富的实践机会与研究素材。

②制度健全

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建立健全研究活动制度。总课题组每学期集中活动2-3次,子课题组每月活动1-2次。活动内容包括学习理论、整合资料、调整研究进程、推广阶段成果等。

③运作规范

在课题运作过程中,拟把管理决策工作和具体调研工作分别落实到课题主持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各子课题的研究分工不分家,在收集资料方面,做到资源共享;在研究进展方面,做到整体联动。

④经费到位

按需投入经费,确保各项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划拨专项科研经费2万元,以满足购置资料、开展活动、奖励、出版成果等开支需求。必要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追加指标。

十、预期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报告;“中学德育效益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书;“心育与德育整合的介入策略研究”报告书;心育与德育整合的增效策略研究报告书;德育与心育整合的优秀个案集;“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论文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