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组杨燕燕《算法》
《算法》
南通市东方中学 杨燕燕
一.教材分析
算法位于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信息技术第八章第五节。本课从农夫过河这一智力游戏开始,通过实例介绍算法的概念,再例举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学会设计算法,并让他们采用算法描述工具描述相应的算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算法,之前课中多次提及算法。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课中对多种算法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思考与发展。
三.教学目标
- 理解算法的概念。
- 掌握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 分析、设计算法。
- 掌握用Visio软件绘制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 送同学们一份“见面礼”——“农夫过河”游戏,一个农夫带着一筐青菜、一只羊、一只狼准备过河,但船上面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农夫必须把这些东西分次带过河,但在农夫不在的情况下,狼会吃羊,羊会吃菜,但狼不会吃菜。讲解游戏规则,让同学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农夫过河”,比一比谁能最快成功完成游戏。
- 解决游戏的步骤引出算法的概念——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活动:
- 游戏过程中算法不对就会导致游戏失败,算法正确才会游戏成功。
- 理解算法的概念。
设计意图:
- 激发学生兴趣。
- 引导学生总结游戏步骤,有具体事例引出算法的概念。
- 学生实践一
设问:烧水泡茶,它需要做4项工作,即洗好水壶?(2分钟),洗好茶杯(3分钟),准 备茶叶(1分钟),烧开水(10分钟), 你会如何泡茶呢?
学生活动:
回答泡茶的几种不同方法,思考各种方法的不同,发现在烧水的同时洗好茶杯、准备好茶叶这种方法最节省时间。
教师活动:
生活中我们要思考较好的算法,在编写程序时我们同样要探寻较好的算法。
- 如何描述算法
- 自然语言——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特点:通俗易懂,但缺乏直观和简洁,且易产生歧义。
例:设计一个算法,对任意输入的三个不相同的整数a、b、c,求出其中的最大数。
自然语言描述如下:
(1)输入变量a、b、c的值,设max为一临时变量。
(2)比较a和b。若a > b,则max ← a,否则max ← b。
(3)再将c与max进行比较。若c >max,则将c的值送给变量max。
(4)输出max的值,即为问题的解。
2、流程图 ——就是用图形符号来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特点:直观、简洁、易懂,并且逻辑系清晰。
流程图标准符号
三个基本结构的流程图:
2、熟悉Visio软件并学会用它画流程图
Visio 2003简体中文版可以建立流程图、组织图、时间表、营销图和其他更多图表,把特定的图表加入文件。Visio 2003拥有与Office XP非常相近的操作界面,所以接触过Word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跟Office XP一样,Visio 2003具有任务面板、个人化菜单、可定制的工具条以及答案向导帮助。它内置自动更正功能、Office拼写检查器、键盘快捷方式,非常便于与Office系列产品中的其他程序共同工作。
教师活动:演示操作
拓展练习:
从键盘输入两个不同的数,然后交换两个数。利用Visio工具软件绘制流程图。
六.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算法的概念和描述,学会了如何设计最佳算法,也学会了使用Visio软件绘制流程图。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问题的分析结果设计一个好的算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好的算法指导下才能写出好的程序,实际上算法的核心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要学习这种算法思维方式,并用算法思维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合理安排学习的方法和步骤,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本堂课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明白算法的概念,并揭开了算法的神秘面纱,任何编程都需要优化算法,学生在这样的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发展了思维,不足之处是联系生活经验较少,在以后的课中应注意加强,学生会理解的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