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一、 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旧有的地理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阻滞延缓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

沿袭了前苏联的模式,后来虽然有所改进,但"难、繁、偏"的弊端仍积重难返。其实施过程基本是老师按现成的课程教,学生按

现成的课程学,走的是一条从知识到知识的怪圈,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了,但实践运用的能力却无所作为,甚至下降了。

  2、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之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经验和教训时时告诉我们:死记和照搬理论将会产生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地理课程内容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

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培

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并学以致用、用中发展、用中提高,才能使地理科学真正成为对学生生活有用,对终身发

展有用的科学。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深入研究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和地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关系,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2、探讨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内涵及着力点并加以发掘以解决教育理论界对之认识片面的问题。

  3、更新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观念,重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在地理科学面前的地位,从兴趣--学习--实践--提高,这一全过

程中,实现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创新取向。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教育的社会活动,如果我们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事实性传播而不给受教育者以地理知识实践

的过程,则严重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的发展。有关专家早就指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除了他具有渊博的地质知识外,

地质野外实践能力的具备,无不是这位巨人腾飞的翅膀。我们在过去的地理教育实践中,虽也培养学生进行动手、观察、实验考

察、但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近年来,该课题研究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实践性学力,主要体现在兴趣培养和亲身体验中,强调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对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应有的

重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可行性分析

  高中地理实践学习能力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实践学习能力的潜质,并且这种能力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

人本身",陶行知先生毛重说"教学做合一",分别从人类的劳动实践辩证法和教学原则的理论高度,证实了以上观点,并为高中地

理实践学习能力培养总结了可行有效的操作方法。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其对体验--理解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不同的角度,细化了实践学习能力,构建了实践学

习过程的模式,如逻辑--认知理论;情感--体验理论等,从而为实施教育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理实践学习能力培养有研究成果推广及新的教育观念确定,进而转化为教改的巨大动力,无疑区域的实验研究较之小块的个体

性实验,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本课题的负责人和主要指导者系南通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副秘书长、教研室研究员,工作与课题对口可为本课题研究

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都是教研骨干,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中可施展才能;本课题一般都结

合本职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交流、总结等活动可结合教研室教研活动与学会年会同时进行,节约开支,又能为单位学校出成果

。学校的科研经费可给予适当支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 构建高中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的操作平台;

  2、 形成极具特色的高中地理实践性学习能力的课程教材;

  3、 培养一支具有科研能力的高素质高中地理教师队伍;

  4、 为学生进入大学,走向社会,掌握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科学知识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并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基本目

标。

  (二) 研究内容:

  1、 对国家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开发研究:

  a、 运用实践教育的理论,在课程实施中进行地理学科图、模型、操作等实践能力的教育,做到既发展学生的认知,又培养

学生的情意的研究。

  b、 课程实施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宏观课程的二度开发,培养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能力的研究。

  2、 对研究性课程地理学科活动课的开发研究:

  在地理科技活动中以实践为专题的教与学活动,如地理实践活动室(馆)的实践活动;天文观察馆的实践活动、校园建设与

校园环境保护活动等。

  3、 对社区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

  a、 在课题研究类模式中,对社区实践地理课程资源与学生心智开发关系的研究。

  b、 在项目(活动)设计类模式中,对组织环保、酸雨测定、野外考察等兴趣小组与学生协同配合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

以上开发研究的内容均要编写出教材和课程实施方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南通中学为中心学校,经市教研室协调,向市区其它学校辐射,从学科教学、课题探究、社区实践三方面研究,其

方法为:

  1、 调查法:了解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

  2、 实验法: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对比分析有关学生和有关班级作实践性学习能力实施后的变化成长,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

  3、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开展一线教师实施研究,包括开发、实施、反馈、总结等。

  (二) 研究步骤:

  1、 2001年9月:完成申报工作,进行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辅导;

  2、 2002年4月:开题报告,报告本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目标等,完成对课题的初步论证;

  3、 2002年1月-2002年9月:总课题组和多个子课题组组建;教师培训;子课题组负责人递交《子课题申请议定书》并开始本

课题操作性研究(研定试验研究班,向课题组提交调查研究报告)。

  4、 2002年9月-2003年9月:子课题组完成课题中期报告,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

  5、 2003年9月-2004年9月:结题,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及总课题研究终端报告,召开成果展示会。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和预期成果

  (一)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有以马建华副主任、陈林森教研员和达铠老师挂帅的总课题组及由各完中具体管理的子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以多名地理高级教师牵头的课题组,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体系。

  2、技术保障:在各子课题科研骨干老师积极参加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校外技术力量援助,与市教研室保持密切联系,请他们

在理论和操作上给予具体指导,同时请求有关的教育理论专家给予辅导。

  3、经费保障:结合各班级、学校、教研室教研活动与地理学会年会进行,节约开支,子课题结合本学科进行研究活动,经费

开支少,学校科研经费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

  (二) 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 开发有关的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实验课,编写出有关的教案(材)。

  2、 开发与地理实践活动有效的课程实施和管理机制。

  3、 完成《地理与实践》、《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修订和资料收集及成果总结,撰写地理小论文,各项研究

成果均在2004年9月以前完成。
分享到: